原標題:多位專家齊聚長沙 探討非遺助力鄉村振興
中新網長沙6月2日電(向一鵬)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促進鄉村振興?鄉村振興又為非遺帶來了什么樣的機遇?6月2日,湖南省“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之“非遺助力鄉村振興”論壇在長沙舉行,包括政府、高校、企業、研究機構的相關專業人士以及非遺傳承人等四百余人參加。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院長趙罡認為,近年來,人們對非遺認識的范圍在不斷擴大,保護也在加深,非遺呈現出可持續發展態勢。非遺保護與傳承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紐帶,可以豐富鄉村的內涵和品質,并提升民眾參與鄉村振興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然而,很多地方在鄉村建設過程中,比較重視物質建設,非遺因無形性、活態性等特點未能得到切實保護。”趙罡表示,要將非遺保護與傳承納入到整體鄉村建設規劃體系,加強對非遺傳承人特別是瀕危非遺項目傳承人的關切力度,把非遺融入到村民的現代生活之中,同時要因地制宜挖掘村寨傳統文化和非遺產品,避免同質化發展。
“村落的物質形態是各種非物質文化的表現,也是各種傳統工藝的結果,村落保護與傳統工藝振興相互勾連,相互影響。”在南京藝術學院人文學院文化遺產系主任陳紅雨看來,傳統手工藝匠人對于新農村建設十分重要,做適應客戶個性化、定制需求的產品是振興鄉村傳統手工藝的出路。
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劉燦姣以“激發傳統村落活力,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為題向在場觀眾做了主題演講。“由于保護經驗不足、機制不健全、保護法律法規缺位、保護經費不足等原因,我們對傳統村落的保護還有待提升。”劉燦姣建議,要將傳統村落周邊的自然環境與傳統村落的活態文化,整體納入傳統村落保護之中,使傳統村落蘊含的日常習俗、節日慶典、手工技藝、特色建筑等都能轉化為優質旅游產品,讓村民在文化紅利中成為鄉村振興最重要的力量。
在郴州市臨武縣大沖鄉油灣村,通過對臨武儺戲的傳承與創新,12年來,這個昔日的落后小山村搖身一變成為旅游名村,這是通過挖掘特色非遺項目讓鄉村得到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對此,湖南省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委員孫文輝表示,要深入挖掘鄉村的歷史文化內涵,讓有文化的鄉賢帶領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并將非遺項目物質化呈現,從而助力鄉村振興。
論壇中,多位主講嘉賓還與非遺傳承人進行了對話。據悉,此次論壇圍繞“新時代,非遺傳承助力鄉村振興”這一主題,旨在探討非遺傳承創新與鄉村振興的緊密聯系,為鄉村振興獻計獻策。(完)
為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傳和展示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優秀成果。日前,我縣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進課堂活動在縣實驗小學勝利路校區舉行。課堂上,非遺老師向同學們介紹了我縣非遺項目,讓孩子們了解“非遺”,通過一段快板評書
起承文化認為,保護中華傳統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發展,通過藝術探索與創新,尋找傳統文化與當下生活的連接點;通過社會廣泛參與,實現文化保護的社會性;探索傳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新路徑,讓中國傳統手工藝術發揚光大。
這一場面不僅僅是春節的熱鬧,更是中國傳統風水文化的體現。在春節期間的各類活動中,“非遺集市”更將傳統手藝與節日文化完美結合,包括糖畫、捏面人等,讓人們在銘記童年的同時,也傳承著傳統技藝。財神爺的出現、非遺表演的融合、民間習俗的延續,皆是一幅
4月19日拍攝的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外景(無人機照片)。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拍照。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
此次走訪不僅是一次非遺文化探索的實踐,更是一場傳統藝術與現代設計的對話。藝術學院動畫教研室將繼續深化動畫專業教學設計與非遺文化的合作,探索傳統文化與動畫數字藝術的創新結合,為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