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黃梅戲和纏花都是雅俗共賞、老少皆宜的藝術。為讓老藝術成功出圈“活”起來,安慶師范大學與安徽師范大學兩支暑期“三下鄉”團隊,近日在安慶市迎江區新龍社區開展“非遺傳承與推廣”安慶師大與安徽師大暑期三下鄉實踐團隊線下座談會,致力于通過非遺融合打造“聯名款”黃梅戲發冠,共同助力非遺創新性傳承。
用筆在紙板上勾勒形狀,沿輪廓剪制紙模,輕捻適量長度的絲絨線纏繞,不到十分鐘,普通白紙“搖身”變成黃梅戲花冠配飾,在“非遺傳承,公益之行”暑期社會實踐團隊成員指導下,“黃梅薈萃,戲傳百年”調研團隊第一件非遺融合文創產品在隊長嵇曉雨手中誕生。
“英山纏花起源于北宋,有文字記載,該技藝已有600年以上的歷史,其用多色絲線在以紙板和銅絲纏繞出鳥、獸、蟲、魚等物品的一種立體工藝。”“非遺傳承,公益之行”暑期社會實踐團隊隊長郭玉潔結合纏花小、巧、精、活四大特點向大家介紹小眾非遺的“前世今生”。郭玉潔表示,纏花寓意深遠,通常以配飾呈現,與黃梅戲淳樸流暢的唱腔氣場很搭。
在了解纏花制作流程后,兩支團隊開始分組進行點對點教學。自小便是黃梅戲“戲癡”的石佳在動手制作纏花中卻犯了難,“纏線的力度和疏密都要控制好,否則線就會散開亂作一團,纏花制作和黃梅戲學習一樣都需要平心靜氣。”傳承非遺的使命感讓石佳完成了一件“纏花牌”黃梅戲發冠配飾,她認為,傳承不僅是一種情懷,更是一種責任,傳承非遺文化,任重而道遠。
“在教學過程中,黃梅戲團隊的成員為我介紹了《女駙馬》發冠制作時需要注意的小細節,讓我清晰感受到了我們在作品中傾注的情感。”“專職”纏花技藝教學的小老師連玉有了全新的教學體驗,她解釋道,之前在纏花制作中她會重點關注如何纏繞才能讓作品更完美,而這次的交流讓她感受到了纏花流轉指尖的文化魅力。
運用抖音平臺合作直播、設計聯名款文創產品、融合開展線下宣講和教學……半天的交流學習中,兩支非遺傳承團隊碰撞出多樣化推廣“方案”。嵇曉雨稱,非遺傳承不能單依賴于老藝術家,不能讓這些非遺文化若干年后只是能出現在史料之中。“黃梅戲和纏花都是雅俗共賞、老少皆宜的藝術,作為新時代青年,要肩負起文化傳承的責任,融合多種元素,讓老藝術成功出圈‘活’起來。”
王爽爽 陳守朋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蔣六喬
下一篇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理解家鄉的民間藝術的歷史和文化背景,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表演:學生分組進行傳統音樂表演,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表演:學生展示自己創編的舞蹈,欣賞并進行互動。分享心得:學生分享繪畫過程和心得體會,展示自己的成果。進行學生的聽音
2023年8月31日下午,湖北有漆非遺傳承公益項目35名志愿者在學院老師的帶領下參觀了荊州博物館,同學們邊走邊看邊拍,感受荊楚文化發展變遷,交流各自所思所想。
“我覺得剪紙特別有趣,通過跟老師學習,我學會了很多剪紙的技藝,知道了剪紙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我自己動手剪出了漂亮的作品,特別有成就感,同時也為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而感到自豪。作為一名非遺剪紙傳承人,希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持續傳承發揚
美基藝術館總經理沙安強向大家介紹了美基藝術館自主開發的多款非遺潮玩作品,王鳴義院長表示:“非遺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未來設計的靈感源泉。美基藝術館在非遺活態傳承中的探索,為高校設計教育提供了實踐樣本。王鳴義院長總結道:“非遺的傳承需要跨界思
起承文化認為,保護中華傳統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發展,通過藝術探索與創新,尋找傳統文化與當下生活的連接點;通過社會廣泛參與,實現文化保護的社會性;探索傳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新路徑,讓中國傳統手工藝術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