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認識非遺纏花工藝——梅巷社區制作“藍鳶”胸針
“纏花,顧名思義就是用各種顏色的絲線在提前固定好的銅線上纏繞出各種造型的花卉藝術品。”志愿者老師在講臺上為居民介紹著纏花這個傳統工藝,“現在,纏花已經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中,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小而精致。”
12月14日下午,來自2022蘇州市公共文化配送項目攜手平江街道文化站,將纏花工藝活動帶到姑蘇區平江街道梅巷社區,為社區的居民們帶來了一節傳統文化課。
志愿者老師在活動開始為大家介紹了纏花工藝的衍生和發展,還教了大家一些基礎的纏花手法,隨即就為大家分發了做纏花胸針的材料,今天做的是藍鳶花造型的胸針,老師一步一步地教大家穿珠纏線,大家也學得仔細,年紀大的居民還特意戴上了老花鏡,細細地繞起了絲線,一個花蕊,一片花葉,都要花費不少的功夫。
家住梅巷花園小區的王惠芳說:“這個纏花學倒是不難學,會點針線的都好上手的,但挺考驗耐心的,別看就是一圈一圈地繞線,但松了不行,稀了不行,一不小心手還會把線磨毛了。這個工藝真的了不起的,也告訴了我們貴在堅持。”
居民們剛開始并不熟練,但在一次次摸索中逐漸找到了技巧,最終,一朵朵藍鳶花“競相開放”。今天的文化活動豐富了社區居民的業余生活,提升了居民們的幸福感,促進了社區居民的交流,更增進了社區與居民之間的溫馨互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10月26日,江蘇大學求知書院和藝術學院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藍染”體驗美育勞育實踐活動。”藝術學院李明珠副教授為同學們提供專業的指導和教學。明德”校訓的藍染作品呈現大家眼前。“參與此次藍染活動,我深切體會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求知書院漢
非遺發釵近日,臺東街道積極開展全民參與、喜聞樂見、內容豐富的群體性活動,多形式、出亮點,文體活動數量和質量不斷提高。此次趣味投壺體驗活動,將古代傳統游戲呈現在大家面前,讓社區居民深入了解了中華傳統的禮儀文化,同時,讓社區居民在游戲中增強手眼
第七屆進博會新聞中心“上海非遺客廳”老香齋產品其中,來自寶山區的非遺項目老香齋茶點制作技藝,帶著LASER&MANTA聯名禮盒亮相“上海非遺客廳”,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的目光。《尋蹤海派·覓影非遺》老香齋黃油蛋卷圖《尋蹤海派·覓影非遺》卡牌“上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當非遺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