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去年,我國首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交叉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落戶天津大學,由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承擔培養工作。近日,該學科碩士研究生的錄取通知書發出,標志著非遺人才培養有了新突破。
多年來,我國學界積極構建非遺學知識理論體系,記錄下非遺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進入21世紀,“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全面啟動,對民間文化遺產進行搶救、普查和整理。2004年,中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在全社會的不懈努力下,我國非遺家底基本摸清,進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必須重點保護和傳承的非遺項目多達1557項,四級(國家、省、市、縣)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合計逾10萬項,我國還建立了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錄。面對體量龐大、種類繁多的歷史文化瑰寶,如何將其傳承好、保護好、弘揚好?
非遺保護傳承,需要專業人才實施科學保護。當前,非遺保護傳承仍面臨缺乏專業力量指導等問題,尤其缺少能扎根田野一線的實干型專業人才。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各地都在推動非遺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在這個過程中,如果缺乏專業的知識和科學的方法,文化遺產很有可能面臨“得而復失”的風險。對此,高校和學界需要共同努力,讓非遺傳承后繼有人。非遺學研究涉及人類學、民俗學、歷史學、文學、藝術學等相關學科領域,與多學科交叉。此前,高校往往通過其他學科招生,培養非遺專業的學生。非遺學交叉學科碩士點的設立,意味著高等教育能更好承擔起系統培養非遺人才的任務,非遺保護將得到有力支撐。
非遺保護傳承,需要政府和全社會形成合力。這些年來,我們依托地方特色非遺持續探索,與天津多項非遺的傳承人緊密聯系,為他們建立口述史檔案。作為曲藝之鄉,天津文化遺產資源豐富,為非遺學科的建設、非遺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深厚的土壤。未來,推動非遺進一步發展,建議加快建設非遺教學案例庫、非遺文化影像庫、非遺保護實踐基地;面向社會開展科普教育,吸引更多力量加入非遺保護事業;辦好通識課程,提升青年學子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和認同感。
非遺保護傳承是常做常新的課題。面對全國各地非遺人才的巨大需求,僅靠高校培養專業人才還遠遠不夠。為此,在持續完善非遺學科建設的基礎之上,還要開展多種非遺教育、對不同類型的非遺進行個性化幫扶指導等,這也是我們未來做好非遺保護傳承的重要工作。
(作者為天津大學教授、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院長,本報記者武少民采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2年06月29日 11 版)
就在9月16日,第三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會暨第四屆丹寨非遺周活動將在丹寨同期啟幕,一場非遺文化的狂歡盛宴即將開場!1.上午舉辦中國非遺保護年會主論壇,探討新時代非遺保護與發展的新路徑。四、非遺保護年會青年交流營
去了幾趟順德,吐血整理出這篇超詳細兩天一夜的游玩攻略,包含美食攻略、免費景點和住宿以及交通游玩路線,讓最近想去順德游玩的友友們作為參考,超適合情侶和閨蜜周末出行~去順德玩有這一篇就夠啦,最近要出發順德的友友們可以收藏起來啦,關于順德旅游還有
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供圖“館內詳細展現運河沿線非遺項目的同時,還設置了不少互動點位,為游客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常恩福表示,市民、游客能在一步一景中體會大運河流域多元文化與非遺技藝的魅力。
杭州博物館:歷史文化的集大成者杭州博物館可是杭州歷史文化的“代言人”。中國絲綢博物館:絲綢文化的夢幻之旅絲綢可是中國的一張亮麗名片,而中國絲綢博物館就是展示絲綢文化的絕佳之地。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傳統工藝的魅力殿堂
非物質文化遺產logo設計理念通常體現傳承、獨特性等。下面小編將為大家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logo的設計理念及常見元素,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一、非物質文化遺產logo設計理念有哪些?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性和多樣性,展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