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好消息!
盤龍區第七批區級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申報開始啦
什么內容可以申報?
申報要求和流程又有哪些?
趕緊看過來
關于開展盤龍區第七批區級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工作的
通 知
區屬各街道辦事處,各行業協會及有關單位∶
為進一步推動盤龍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建立健全國家級、省級、市級、區級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昆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盤龍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申報管理辦法(試行)》等文件的相關規定和指導意見,結合盤龍區實際,決定開展盤龍區第七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工作,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申報范圍
(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
(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 曲藝和雜技;
(三)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
(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
(五)傳統體育和游藝。
二、申報條件
(一)具有突出的地方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
(二)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在當地有較大影響;
(三)具有在一定群體中世代傳承、活態存在的特點。
三、申報材料
(一)盤龍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書(附件1);
(二)盤龍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照片(附件2);
(三)盤龍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申報推薦函(附件3);
(四)申報傳統飲食和傳統醫藥類項目,除提供上述材料外,還需提供區級相關行業主管部門的審核意見(附件4);
(五)輔助資料包括錄音、錄像資料、代表性圖片、證明材料,以及其他有助于申報的輔助材料。
推薦申報材料制作要求詳見附件6,相關表格及附件電子版可在超鏈接下載。
四、審核程序
(一)項目實行逐級申報,街道初審通過后推薦到盤龍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盤龍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專家評審小組對申報項目進行篩選、論證、評審,提出意見,報送盤龍區文化和旅游局審核;
(二)申報項目經盤龍區文化和旅游局審核,通過后擬定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及其責任保護單位,報經盤龍區人民政府批準后公布, 向社會公示,公示期為 20 天。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充分發揮街道、各行業協會以及專家學者的作用,廣泛聽取意見,認真組織推薦、審核和評選,按照相關要求,嚴格把關,力求推薦材料精煉、準確、真實可靠
(二)對保護單位的資格,保護單位的代表性、制定和實施保護計劃的能力進行認真審核。申報工作中要充分調動有關傳承人積極性,吸收其參與項目申報材料準備和保護計劃制定工作,保證保護計劃的可行性、有效性;
(三)區文化和旅游局組織專班對各擬申報的項目按程序進行實地考察并評審;
(四)申報時間和聯系方式
報送時限:2022年8月17日至2022年9月16日,逾期不予受理。
聯系人:楊恬
聯系電話:13888769913
聯系郵箱:plqwhg@126.com
聯系地址:盤龍區文化館(盤龍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昆明市五華區云瑞東路15號
附件:
1.盤龍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書
2.盤龍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照片
3.盤龍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推薦函
4.行業主管部門審核意見(傳統飲食、傳統醫藥類項目)
5.盤龍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材料總目錄
6.盤龍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材料制作要求
識別二維碼可獲取附件
昆明市盤龍區文化和旅游局
2022年8月17日
向上滑動查看通知原文
來源:盤龍區文化館(盤龍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盤龍區文化和旅游局
泉州是座歷史悠久的城市,不僅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吸引著游客,更以其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讓人流連忘返。位于泉州僑鄉體育中心內的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就是一座集展示、傳承、研究和教育為一體的文化殿堂。除了豐富的展品展示,非遺館還設有非遺
7月17日,學校“牛鼓喧天,遺然‘志’得”暑期社會實踐團相繼走進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以下簡稱陳列館)、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以下簡稱非遺館)參觀學習,切身感受非遺魅力,助推非遺傳承發展,堅定文化自信。陳列館是陜西首個全面、系統展示
2023年8月31日下午,湖北有漆非遺傳承公益項目35名志愿者在學院老師的帶領下參觀了荊州博物館,同學們邊走邊看邊拍,感受荊楚文化發展變遷,交流各自所思所想。
近日,「中博熱搜榜」2025年第一季度熱門工美非遺類博物館榜單公布,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榮登第11名!「中博熱搜榜」由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指導,博物館頭條統計發布。此次榜單還首次引入“ChatGPT指數”“DeepSeek指數”等AI大數據模型
4月26日,在山東省重點打造的“齊魯1號”文旅專列上,一場別開生面的非遺文化盛宴吸引了眾多旅客的目光。兗州古稱魯郡,“齊魯1號”文旅專列,特邀魯郡面塑旅途非遺文化展演,旨在通過“非遺+旅游”模式,讓乘客在旅途中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