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陳泳均/文、圖
如何讓年輕人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一勺一溫情,感受唇齒之間的佳節氛圍;一布一年華,體驗老布背后的人文情懷......元宵佳節來臨之際,在松江區葉榭鎮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館,年輕人在活動中品嘗上海風味的手工湯圓,感受松江非遺老布背后的傳統民俗。在沉浸式互動中,延續中國傳統文化的根脈,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向心力和凝聚力。
一勺一溫情
感受唇齒之間的佳節氛圍
走進葉榭鎮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館,映入眼簾的是小朋友迫不及待地等待湯圓,湯圓手工制作者煮湯圓的氤氳場景。小小的手工湯圓,不僅象征著團圓幸福、闔家歡聚,而且承載著人們對于佳節的美好記憶和情懷,更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手工制作現場,只見包湯圓的奶奶手指不停翻轉,搓面團,滾面窩,一邊旋轉一邊快速收口,將帶有上海本幫特色風味的肉菜餡湯圓,捏成一個個有尖角的湯圓,隨后嫻熟地擺放在盤中。在品嘗湯圓的過程中,小朋友們對于傳統佳節的熱愛和參與感不斷增加。“每到元宵節來臨之際,我奶奶都會給我包肉菜湯圓給我吃。今天在葉榭鎮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館參加元宵活動,我好開心。”預初年級的劉同學說道。
雖然每年商家會出各類湯圓新口味,但對于年輕人而言,每嘗一口上海本幫肉菜湯圓,都會喚醒和激活他們對傳統佳節的美好記憶。林小姐是松江本地人,她告訴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肉菜和芝麻都是本地人喜歡的口味,有明顯的本幫特色,而且松江手工湯圓軟、糯且不黏牙。”在制作現場,包湯圓的奶奶質樸地說道,“我不擅長說啦,很多都是習以為常的經驗,最重要的是保證食材新鮮可口。看到大家吃到湯圓露出幸福的微笑,我感到很滿足。”
一布一年華
體驗老布背后的人文情懷
一梭一線織出松江老布,穿過松江非遺技藝展示墻,在葉榭鎮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館的另一側,可以觀看松江非遺技藝,感悟傳統文化源遠流長。
在老式織布機前,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看到,編織松江布的師傅踩下織機踏板,把磨得發亮的梭子從兩排棉線中穿過,壓實,一根緯線就織好了。透過松江老布,將時光織成一串串往事,聆聽樸實無華的故事。“以前女性出嫁時,土布是重要的嫁妝,承載著母親對女兒的祝福和期盼。”織布的師傅說道。作為土生土長的松江本地人,織布的師傅談起松江老布就很自豪。松江被譽為“上海之根”,松江布的歷史悠久,元朝時,松江布就全國聞名,留下了“買不盡松江布”的美譽。這與知名民間織師黃道婆密不可分,黃道婆也是松江人。從那時起,松江布成為女兒出嫁的陪嫁品。
在元宵佳節來臨之際,在葉榭鎮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館舉辦元宵佳節活動,既能向年輕人展示松江老布,也能讓手工制品重回人們的視線。如何讓非遺走出“櫥窗”,重新走入大眾視野始終是個重要課題。葉榭鎮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館作為一種新的探索和嘗試,也折射出葉榭鎮推動靜態保護走向活態傳承的決心。與此同時,元宵佳節活動還精心設計了猜燈謎、體驗葉榭竹編編織等活動。葉榭鎮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葉榭鎮將繼續完善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為群眾提供活動場所,同時開展形式多樣的非遺文化展示活動,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非遺保護、傳承和弘揚,讓非遺在傳承中振興,在傳承中綻放。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陳泳均/文、圖
編輯:張紅葉
非物質文化遺產logo設計理念通常體現傳承、獨特性等。下面小編將為大家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logo的設計理念及常見元素,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一、非物質文化遺產logo設計理念有哪些?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性和多樣性,展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特
泉州是座歷史悠久的城市,不僅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吸引著游客,更以其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讓人流連忘返。位于泉州僑鄉體育中心內的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就是一座集展示、傳承、研究和教育為一體的文化殿堂。除了豐富的展品展示,非遺館還設有非遺
7月17日,學校“牛鼓喧天,遺然‘志’得”暑期社會實踐團相繼走進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以下簡稱陳列館)、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以下簡稱非遺館)參觀學習,切身感受非遺魅力,助推非遺傳承發展,堅定文化自信。陳列館是陜西首個全面、系統展示
近日,「中博熱搜榜」2025年第一季度熱門工美非遺類博物館榜單公布,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榮登第11名!「中博熱搜榜」由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指導,博物館頭條統計發布。此次榜單還首次引入“ChatGPT指數”“DeepSeek指數”等AI大數據模型
十一黃金周來了,以上海老飯店、綠波廊、上海德興館、南翔饅頭店、松鶴樓等老字號為代表的滬上餐飲門店結合傳統節氣文化,以當季食材為主題推出時令美食,等著消費者來品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