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常常看到這個詞兒——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為非遺。
一.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定義: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第2條),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其為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看上去這個定義的內容是相當寬泛了。
標志
按照上述定義,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包括以下方面:
1. 一些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
2. 各種民間表演藝術;
3.各類 社會實踐、儀式,以及節慶活動;
4. 各種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5. 民間各種各類傳統手工藝。
特點:
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并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
中國列入非遺的部分項目
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歷史沿革:
1997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建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決議,并于1998年11月審議通過了《宣布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條例》。
非遺的評選從2001年開始。在2001年、2003年和2005年共評選了三批。2003年10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中國于2004年8月經第十屆全國人大第11次會議審議批準加入。
2008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把非遺保護條列改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此后,教科文組織根據成員國申報的名單進行評選,不斷更新。不斷記錄著人類社會生產生活方式、風俗人情、文化理念等重要特性,是全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
中國列入非遺的部分項目2
三. 中國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中國的文化遺產日自2006年設立,迄今已有16個年頭。16年來,中國的非遺文化保護,開啟了一系列“文化中國“和”文明中國”之旅,公益活動遍布全國機關單位、城鄉社區。從2019年開始,又實施了文化產業的謀篇六大戰略布局:人才戰略、產品戰略、項目戰略、市場戰略、平臺戰略、整合戰略。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于2011年2月25日通過,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
這項非遺法,包括了總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傳播;以及法律責任等條款,具體而又詳盡地解釋了有關中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方方面面,是具體可行的一個法律條文。
2016年9月,國務院宣布自2017年起,將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中國非遺標志
從2010年開始,中國還在山東濟南等地舉辦了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
自2001年至2020年,中國申報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已有34項。
總之,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文化的東方大國,中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表現出了極大的重視和不懈的努力。這是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卓越創造力和思想情感的體現。這對弘揚中華文明、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具有重要意義。
下一篇
非物質文化遺產logo設計理念通常體現傳承、獨特性等。下面小編將為大家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logo的設計理念及常見元素,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一、非物質文化遺產logo設計理念有哪些?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性和多樣性,展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特
泉州是座歷史悠久的城市,不僅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吸引著游客,更以其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讓人流連忘返。位于泉州僑鄉體育中心內的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就是一座集展示、傳承、研究和教育為一體的文化殿堂。除了豐富的展品展示,非遺館還設有非遺
7月17日,學校“牛鼓喧天,遺然‘志’得”暑期社會實踐團相繼走進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以下簡稱陳列館)、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以下簡稱非遺館)參觀學習,切身感受非遺魅力,助推非遺傳承發展,堅定文化自信。陳列館是陜西首個全面、系統展示
近日,「中博熱搜榜」2025年第一季度熱門工美非遺類博物館榜單公布,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榮登第11名!「中博熱搜榜」由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指導,博物館頭條統計發布。此次榜單還首次引入“ChatGPT指數”“DeepSeek指數”等AI大數據模型
這場舌尖與匠心的深度對話,不僅是味蕾的狂歡,更是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生動破圈,讓世界看見“珠江源頭”的非遺力量如何烹飪出鄉村振興的美好滋味。”非遺傳承人桂千杰展示著新推出的低糖粗糧米糕與制作精美的花果糕,“老味道要守得住,新需求也要跟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