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外!號外!
今天小編有好消息要告訴大家了!
江西要培育20個省級“非遺小鎮(zhèn)”~~~
“十三五”期間,我省將推出非遺政策法規(guī)建設工程、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保護工程、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保護傳承工程、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建設工程、非遺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傳統(tǒng)工藝振興工程、非遺傳播工程、非遺信息化保護工程、非遺保護能力提升工程和贛鄱文化走出去工程。
此外,我省將探索“非遺小鎮(zhèn)+保護”“非遺小鎮(zhèn)+旅游”“非遺小鎮(zhèn)+扶貧”“非遺小鎮(zhèn)+產業(yè)”等保護發(fā)展模式,培育20個省級“非遺小鎮(zhèn)”。同時,我省還將加快推進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和設區(qū)市、縣(市、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場館建設。
那么
小編就帶大家一起看看
江西主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江西省修水縣:全豐花燈
全豐花燈是江西修水全豐鎮(zhèn)的一種傳統(tǒng)曲藝形式。是一項介于燈、戲、舞之間的藝術表演活動,主要特色是燈隊表演,具有濃厚的民俗色彩。春節(jié)期間,鄉(xiāng)村各路花燈云集,從初一發(fā)燈一直唱到元宵,跑東家竄西家,通宵演唱。此外,民間節(jié)日、做壽、上梁、婚嫁,都請來花燈熱鬧一番。
2006年5月20日,全豐花燈節(jié)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永新縣:永新盾牌舞
盾牌舞又稱男子群舞藤牌舞,滾擋牌,是江西省的傳統(tǒng)民俗舞蹈。體現(xiàn)出一種最原始的民族凝聚力、團隊精神和戰(zhàn)斗精神。就藝術價值而言,它集武術、雜耍、舞蹈、造型于一體,成為江西省傳統(tǒng)文化的典型代表。盾牌舞主要流傳在江西省永新的龍源口、煙閣等南片諸鄉(xiāng)。龍源口鎮(zhèn)的南塘村,素有"不練盾牌舞,不是男子漢"之說,綿延至今。它集武術、雜技、舞蹈與音樂為一體,動作粗獷、雄健、彪悍,隊形變化奇特、壯美,具有濃郁的傳統(tǒng)文化特色和磅礴的戰(zhàn)斗氣勢。
2006年5月20日,永新盾牌舞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星子縣:金星硯制作技藝
金星硯是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tǒng)手工藝品,屬于歷史名硯,譽稱魯硯之光,可與端硯相媲美。因金星硯石上有鳳眼、金圈、金暈、金花浪紋、魚子紋、眉子紋等形態(tài)萬千的黃色金點而得名"金星硯",主產地在山東省臨沂市費縣劉莊鄉(xiāng)岐山東坡。
2006年5月20日,金星硯制作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鉛山縣:連四紙制作技藝
鉛山連四紙是江西省鉛山縣地方傳統(tǒng)手工技藝紙品,連四紙紙質潔白瑩輝,細嫩綿密,平整柔韌,有隱約簾紋,防蟲耐熱,永不變色,有“壽紙千年”之稱,舊時貴重書籍、碑帖、契文、書畫、扇面等多用之。書畫家、鑒藏家欣賞它獨特的品質韻味,許多字畫、印譜、拓本依托它得以傳世。
2006年,鉛山連四紙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景德鎮(zhèn):傳統(tǒng)瓷窯作坊營造技藝
景德鎮(zhèn)是最早的瓷業(yè)城市之一,景德鎮(zhèn)瓷業(yè)建筑及營造技藝堪稱一絕。景德鎮(zhèn)傳統(tǒng)制瓷作坊的"窯房"建筑是中國工場手工業(yè)罕見的場所物證,具有獨特而豐富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旅游價值。 景德鎮(zhèn)具有極其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這是形成瓷業(yè)中心的重要因素。景德鎮(zhèn)四面環(huán)山,從祁門的大洪山向西貫穿江西的昌江流經景德鎮(zhèn)。昌江各支流流經的地方,多為陶瓷原料和燃料產地,在歷史上對景德鎮(zhèn)的瓷業(yè)發(fā)展至關重要,是景德鎮(zhèn)制瓷原料、燃料供給和陶瓷產品對外運輸的重要通道。
2006年5月20日,景德鎮(zhèn)傳統(tǒng)瓷窯作坊營造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宜黃縣:宜黃戲
宜黃戲,贛語戲曲之一,發(fā)源于宜黃縣,迄今已有近四百年歷史,中心流傳地區(qū)為江西的宜黃、南城、南豐、廣昌等縣,遠及贛東北、贛南、閩西一帶。宜黃戲班在明朝就很出名,中國杰出戲劇家湯顯祖的劇作《臨川四夢》 ,最初就是由宜黃班演出的,并因此有“宜伶”、“宜黃子弟”之說。但那時的宜黃班先唱弋陽腔。“弋陽之調絕”,相繼興起的便是徽州、青陽兩腔的流行。
2006年5月20日,宜黃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萍鄉(xiāng):湘東儺面具
儺面具是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用于儺儀、儺舞、儺戲。湘東儺面具是優(yōu)秀的中國民間傳統(tǒng)雕刻,有著悠久的歷史。湘東為"江南煤都"萍鄉(xiāng)所轄,是江西的西大門。湘東區(qū)尚存儺面具雕刻源于清代,由湖南太丈傳人,已祖?zhèn)魅^承的是宋代儺面雕刻技藝,技術成熟,所雕面具古樸細膩,是中國雕刻領域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
萍鄉(xiāng)湘東儺面具2006年5月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廣昌縣:廣昌孟戲
廣昌孟戲是一種以孟姜女哭長城為題材的傳統(tǒng)地方戲曲,至今傳承500余年。 廣昌孟戲在甘竹鎮(zhèn)一帶流行,有兩個民間戲班演唱不同的劇本,不同的唱腔戲曲,劇情都是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當地人俗稱"孟戲"。廣昌孟戲作為一種酬神祭祖的宗族戲,有一定的演出習俗。甘竹大路背戲班和赤溪戲班出帥時間分別為正月初一上午和正月十二至正月十五任選一日上午。出帥地點在本街(村)或鄰近村坊。出帥隊伍由四套人員組成,即清源祖師和三元將軍各一套人員。儀仗開道,樂器齊奏,龍燈、蚌殼燈、花燈、花籃相行相伴。總人數可達千人,熱鬧非凡。
2006年,廣昌孟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弋陽縣:弋陽腔
弋陽腔,傳統(tǒng)戲曲聲腔之一。簡稱“弋腔”,是中國古老的傳統(tǒng)戲曲聲腔,它源于南戲,產生于信州弋陽,形成于元末明初。是宋元南戲在信州弋陽后與當地贛語、傳統(tǒng)民間音樂結合,并吸收北曲演變而成。它至遲在元代后期已經出現(xiàn)。
明、清兩代,弋陽腔在南北各地蕃衍發(fā)展,成為活躍于民間的主要聲腔之一。清李調元《劇話》說:“弋腔始弋陽,即今‘高腔’”。故弋陽腔又通稱贛語高腔。2006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贛南:贛南采茶戲
采茶戲,是流行于江南地區(qū)和嶺南一些省區(qū)的一種傳統(tǒng)戲曲類別,產生年代大多是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種類繁多,各地特色鮮明。贛南采茶戲是江西省贛南土生的傳統(tǒng)戲曲劇種之一,在當地民間燈彩和采茶歌舞的基礎上形成為戲。
2006年5月20日,采茶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江西的“非遺”項目太多了!
你最看好哪個呢?
資料來源:南昌新聞網、江西網絡臺綜合
編輯:舒帥 / 責編:黃婭婷
非物質文化遺產logo設計理念通常體現(xiàn)傳承、獨特性等。下面小編將為大家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logo的設計理念及常見元素,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一、非物質文化遺產logo設計理念有哪些?體現(xiàn)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性和多樣性,展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特
泉州是座歷史悠久的城市,不僅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吸引著游客,更以其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讓人流連忘返。位于泉州僑鄉(xiāng)體育中心內的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就是一座集展示、傳承、研究和教育為一體的文化殿堂。除了豐富的展品展示,非遺館還設有非遺
7月17日,學校“牛鼓喧天,遺然‘志’得”暑期社會實踐團相繼走進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以下簡稱陳列館)、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以下簡稱非遺館)參觀學習,切身感受非遺魅力,助推非遺傳承發(fā)展,堅定文化自信。陳列館是陜西首個全面、系統(tǒng)展示
近日,「中博熱搜榜」2025年第一季度熱門工美非遺類博物館榜單公布,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榮登第11名!「中博熱搜榜」由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指導,博物館頭條統(tǒng)計發(fā)布。此次榜單還首次引入“ChatGPT指數”“DeepSeek指數”等AI大數據模型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tǒng)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