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發現年輕人連‘百寶鑲嵌’是什么都不知道時,突然意識到傳承不能等了。”俞平說,12年前他辭去高管職位,成為一名非遺匠人。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澎湃新聞記者近日從上海市寶山區了解到,俞平讓古老技藝與現代生活相融合,他創作的三件漆器作品被進博會和上海檔案館聯合永久收藏。他還經常帶著工具箱走進社區、校園介紹鑲嵌技藝,拉近普通百姓與鑲嵌技藝的距離。
辭去外企高管職位
據俞平介紹,百寶鑲嵌技藝,起源于明朝揚州工匠周翥,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最初,其原材料多采用珍珠、珊瑚、玉石等名貴之物,手藝人依據材料的質感與顏色,制作出山水人物、花卉翎毛等圖案,再鑲嵌于漆器或木器之上,最終形成五光十色、富麗堂皇的裝飾品。俞平的祖父俞慶榮,是國內著名的漆器和鑲嵌工匠,也是海派“俞氏鑲嵌”的開山鼻祖。
俞平在工作臺前 本文圖片均為受訪者供圖
俞平說,他對百寶鑲嵌技藝的興趣是從父親俞升壽的工作臺開始的。俞升壽是俞氏第三代傳承人,他手中變幻出的花鳥山水,早早在俞平心中埋下技藝的種子。
然而,大學畢業后,俞平選擇進入外企。在外企的十多年,他走過許多國際展會,看過無數工藝精品,卻始終難忘父親工作室里“吱呀”轉動的雕刀聲。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
“當我發現年輕人連‘百寶鑲嵌’是什么都不知道時,突然意識到傳承不能等了。”俞平說,2013年他辭去外企高管職位,回到父親身邊。有人說他傻,但他很清楚,帶著商業思維回歸,正是讓傳統工藝能流傳下來的關鍵。
百寶鑲嵌? “上海寶山”微信公眾號圖
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度非常高,也為它的傳承帶來很大困難。
對于俞平而言,家族傳承至今,他深感責任重大,“上海漆器的傳承脈絡,與俞氏家族的技藝傳承高度合一”。
將工業邊角料“變廢為寶”
傳統百寶鑲嵌“很貴”,珊瑚、瑪瑙等材料價格不菲,全手工制作更讓一件作品耗時數月。
俞平明白,必須在成本與效率上動腦筋。他想到讓數控設備切割材料、激光雕刻勾勒線稿,而鑲嵌、拋光等核心工序仍由雙手完成。“這樣一來,制作周期大大縮短,也極大地縮減了成本。”俞平說。
他還變廢為寶。在參觀科技企業時,他撿起晶體切割后的邊角料,突然發現這些看似無用的“工業垃圾”有著不輸寶石的光澤。于是與相關企業合作的“晶彩”系列誕生了。晶體碎塊鑲嵌成星空圖案的胸針,價格只有傳統工藝的三分之一,卻多了一份現代美學的冷峻質感。
工作中的俞平(右一)
2025 年初,俞平又與上海機器人產業園內的高新技術企業開啟了新一輪“非遺 + 科創”的探索,這一舉措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以往,一件復雜的百寶鑲嵌作品可能需要數月甚至數年才能完成,如今借助先進設備,制作周期大幅縮短。譬如俞平和企業合作的首款跨界融合作品《幸福顧村》,依照過去的工藝大約要2個月制作,現在只需15天。他介紹,該作品以92歲劉振祿先生創作的《顧村老街荻涇河風情圖》為藍本,運用激光雕刻技術復刻顧村老街風貌線稿,再結合百寶鑲嵌工藝,將“幸福顧村”的溫馨縮影生動地展現出來。
讓非遺走進社區、校園
在俞平看來,傳承不是把技藝供在展柜里,而是讓它長在生活的土壤中。
他經常帶著工具箱走進社區、校園介紹鑲嵌技藝,還積極聯合顧村鎮新時代文明實踐分中心,探索開設“幸福食光·寶中寶品非遺”公益體驗課堂,將日常生活中吃剩的蛋殼、螺鈿等食品材料變廢為寶,拉近普通百姓與鑲嵌技藝的距離。
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宋韻楠溪·非遺嘉宴”為主題的百工生活市集于溫州永嘉廣場熱鬧“開市”,為市民帶來為期2天“從天光到晚歸”的非遺文化大餐。
3月19日,湖南省邵陽市雙清區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寶慶油布傘制作技藝培訓班。未來,雙清區將依托這些非遺項目,開發更多兼具文化內涵與參與性的文旅產品,如非遺研學線路、民俗體驗活動等,推動非遺活態傳承,助力雙清文旅向著更高質量、更具特色的方向大
閔行非遺非遺交流展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閔行·淮南非遺交流展展品搶先看現場的工藝品分為精品家具類、茶文化伴侶類、文創類和辦公休閑類,既有樂趣又優雅。筇竹及筇竹杖從物象到意象,見證了我國造物文化內涵的演變。筇竹工藝品既具有實用性
南京夫子廟作為中國四大文廟之一,不僅是歷史文化勝地,更是美食愛好者的天堂。這里匯聚了金陵小吃的精華,從百年老字號到街頭巷尾的煙火氣,每一口都是南京人味蕾的記憶。夫子廟美食中藏著連老南京都可能忽略的彩蛋——狀元豆。近年來,夫子廟的美食地圖不斷
一縷清香、一匹藍布、一張紅紙……在距離長沙市區僅一小時車程的寧鄉市大成橋鎮,匯聚著溈山制香、植物染豆花布和非遺剪紙三種非遺體驗。該鎮以農文旅結合的創新方式吸引八方來客,成為鄉村旅游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