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重要體現(xiàn),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神傳承的重要紐帶。為更好地保護與傳承非遺揚州絨花,1月17日,商學院“花想容”團隊前往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qū)仙女鎮(zhèn)揚州征誠絲絨工藝品有限公司進行參觀學習,近距離觀察傳統(tǒng)手藝人制作揚州絨花的過程,通過學習與交流,切身體會每一工藝制作流程的魅力。
現(xiàn)場,非遺傳承人從劈絨、下條、打尖、傳花幾個絨花制作的基本步驟,向團隊講解揚州絨花手工藝品制作工藝流程。她現(xiàn)場制作了一個絨花發(fā)簪,熟練地下條、打尖、傳花,手中的蠶絲和銅線一纏一繞,反復修剪塑形,經過十幾道工序,最終幻化成了色彩豐富、玲瓏精致的絨花頭飾。團隊成員們也紛紛親自動手體驗,感受絨花制作的每個細節(jié),同時也體會到每一個工藝都需要傾注耐心與細致,每一個絨花作品都凝結著匠人的智慧和心血,正是因為有了這份匠人精神,揚州絨花才能一直流傳至今,仍受人們喜愛。
經過一天的實踐活動,團隊成員們細細體會了揚州絨花的制作工藝流程,感受到了其中蘊含的工匠精神和文化底蘊,也更明白了傳承非遺揚州絨花的責任和意義。團隊負責人朱一有所感悟:“作為南方絨花的代表,揚州絨花歷史底蘊深厚,其中凝聚的匠人精神更是熠熠生輝。一朵絨花的誕生,是巧思與匠心的凝聚。絨花技藝每一道工序都無法用機器替代,尤其需要耐心與細心。只有真正動手制作之后才感受到絨花工藝的細致與精美,每一個細節(jié)都不容小覷,才能理解堅持傳承絨花工藝的不易。”
題:廣西匠人“復活”失傳百年侗家樂器但梁治榮從父親口中得知,有很多古老的侗族樂器已失傳,有些甚至失傳上百年。但由于制作工藝僅依靠口口相傳,很多侗族樂器因此而失傳,其“復活”之路并不好走。在梁治榮看來,民族樂器的創(chuàng)新需遵循傳統(tǒng)技法,但最終是為
絨花,這一歷史悠久的民間傳統(tǒng)手工藝在今天又煥發(fā)出新的光彩。傳統(tǒng)手工藝品的延續(xù)重在守正創(chuàng)新,是將多元文化與工藝相結合。工藝美術是流傳于民間,在競爭、沖突與融合下推動向前的活物,而不應只是被收藏在博物館里,這對傳統(tǒng)手工藝來說無異于抹殺。
簪娘是做什么的呢?簪娘就是做簪子的女性。今天,一起探秘簪娘的世界!今年31歲的李薪是土生土長的桐鄉(xiāng)崇福人,從小就愛好手工制作的她,自從迷上“漢服文化”后,就漸漸成了一位大家口中的簪娘。“我看到網(wǎng)上一些‘大神’簪娘的作品,實在是太精美了。
非遺漢服要說什么樣的發(fā)飾最適合冬天戴~有種絨絨的質感,看起來賊暖和!還能給冬天增添幾抹亮彩~小茶特意給袍袍們分享幾家平價仿絨花店鋪!在古代玲瓏多姿的發(fā)飾簪戴傳統(tǒng)之中,簪花可謂是其中的一股清流。然而真花易謝,簪花難長。實際生活中,鮮花簪戴更是
崔佳明)揚州“非遺文化月”15日在瘦西湖景區(qū)啟幕,當?shù)厥忻窈秃韧庥慰团c10多個非遺項目零距離接觸,親身體驗古老傳統(tǒng)工藝流程,領悟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感受民間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