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藏意氣入云煙,喜放風箏到九天。要識扶搖能直上,全憑一線手中牽。”清明節氣剛過,氣清景明,萬物皆顯,人們紛紛卸去厚重冬裝,走出家門,賞花、踏青、放風箏。
《清嘉錄》載:“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 在古代,放風箏不但是一種游藝活動,更是為了祈求放走晦氣,消災解難。古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把自己知道的災禍疾病寫在風箏上,然后等風箏升到天空中時就剪斷風箏線,讓它隨風飄逝,希望帶走所有的穢氣,帶來好運。
南京風箏非遺傳承人張堡程手指翻飛,一只栩栩如生的“鷂鷹”就呈現在眼前。要知道,南京也是風箏的產地之一,從南北朝開始,對風箏就有明確記載。“南京民間的風箏一直保留著木版水印的傳統工藝,這就是金陵紙鳶。”張堡程介紹說。
扎制骨架、裱糊、雕版水印、放飛,南京風箏的制作過程環環相扣,一氣呵成,張堡程告訴記者,扎制骨架包括選、劈、刮、彎、接等工序;裱糊即糊蒙面,通過選、裁、糊、邊、校等工序將蒙面貼于骨架上;雕版水印即“繪”,包括色、底、描、染、修等工序;放即放飛風箏,包含了風、線、放、調、收等程序。
不同于如今市面上花花綠綠、姿態迥異的各色風箏,南京傳統風箏的代表,是木版雕刻水印的傳統風箏“雙魚”和“鷂鷹”,結構簡單,套色僅黑紅兩色,但看起來明亮醒目、渾厚有力,遠遠放飛,也能讓人一眼“相中”。
“春天的風比較柔和、持續,太陽光照著大地,熱氣往上升,風箏很容易被這種熱氣流托舉起來。清明時節的氣候也比較適宜,大家喜歡踏青、放放紙鳶,鍛煉身體,陶冶情操,給生活帶來一個美好的祝愿。”張堡程笑著說。
策劃:高坡 任松筠
統籌:范杰遜
文字:黃歡 胡安靜
下一篇
沒有了
”清明節氣剛過,氣清景明,萬物皆顯,人們紛紛卸去厚重冬裝,走出家門,賞花、踏青、放風箏。在古代,放風箏不但是一種游藝活動,更是為了祈求放走晦氣,消災解難。古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把自己知道的災禍疾病寫在風箏上,然后等風箏升到天空中時就剪斷風箏
是郵票紙鳶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墨子和魯班以木材制成鳥禽狀器械,放之能飛,稱為“木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