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型全媒體系列報道視頻《中國為什么是擁有“非遺”最多的國家》視頻時長:3分59秒 沿著京滬線一路北上,上海功德林、五芳齋肉粽、金華火腿、德州扒雞、驢肉火燒、王致和臭豆腐、北京烤鴨……這些耳熟能詳的中華美食,可是入選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 Sígannos haciendo clic aquí 人民網“70年70問”大型全媒體系列報道 編 者 按 從1949年到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走過了70年的風風雨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
你知道“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嗎? 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是我國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每年的文化遺產日國家文物局都會選取一座城市舉辦文化遺產日主場城市活動,目的是營造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提高人民群眾對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古代文明為中華民族留下了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產。目前,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總數已達42項,成為世界上入選“非遺”項目最多的國家。 1. 昆曲 當選理由:發源于江蘇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
@中國新聞網 在外界看來,中國在“非遺”領域取得的亮眼成績,既離不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越性,更離不開對“非遺”保護的重視。 作者:郭超凱沿著隴海蘭新線鐵路一路往西,江蘇的昆曲、南京云錦,甘肅等地盛行的花兒,新疆的瑪納斯……這些人們耳熟能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了《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評選法》,2003年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公約》。 根據我國實際國情,國務院于2005年頒布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重新做了界定。 這意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原創稿 近日,第七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山東舉辦。兔兒爺、京劇臉譜、太極拳、光山花鼓戲、唐三彩燒制技藝、徐州香包、苗繡等來自全國各地具有代表性的非遺技藝、新作精品、特色表演集中亮相,共有332名非遺傳承人、284個非遺項目參展參演
近日“中國茶”申遺成功,成為中國第43個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后穩居全球第一。這個數字的背后,離不開我國堅持保護民間風俗與民間文化的決心。 目前,我國設立了國家+省+市+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護衛體系。根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包括“中國茶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老一輩人用他們的智慧和勤勞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中國是世界上擁有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前幾天,藏醫藥浴法申遺成功使我國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被刷新,突破了40項! 藏醫藥浴法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是我國首座國家級工藝美術博物館,地處北京中軸線北延長線上,鄰近多個國家級大型場館。作為一座新的文化地標,館內薈萃了中國當代最優秀的工藝美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充分體現傳統文化獨具特色的風采。該館集中國傳統建筑之美和現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