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左權開花調 左權開花調晉中非遺,是流行于山西省太行山區的民間音樂左權民歌風格在隋代開始形成,20世紀30年代,左權開花調從左權民歌中派生出來左權開花調歌構思精巧,歌詞新穎,襯詞襯句凸顯了濃厚的地方色彩,感染力很強2。2、市級非物質文化
本報海口6月7日訊(記者尤夢瑜 實習生楊紫君)6月7日上午,“錦繡丹青 源脈相承——海南省非遺美術作品展”在省博物館開幕,以美術作品呈現海南非遺文化魅力,迎接即將到來的第17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濃淡油彩下,織黎錦的黎族阿婆與少女神態生動,瓊劇班子后臺化妝的
“一邊照顧家人,一邊在閑暇之余做點苗繡賺些錢,還能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舉多得。”在貴州松桃苗族自治縣,繡娘田茂媛說,自己會技藝、能設計,生活過得紅紅火火。當地積極建設松桃苗繡非遺工坊,讓4800余人學會技藝、居家就業。 2021年以來,文化和旅游部會同人力
轉自:津云 津云新聞訊:應我駐新加坡大使館邀請,1月27日至1月31日,天津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率我市非遺代表團赴新加坡參加“華春新彩”上元匯文化游園活動。該活動由我駐新加坡大使館主辦,新加坡政府及社會各界人士共約1500人出席活動,我駐新加坡大使孫海燕出席活動
在已經公布的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與宗教文化有關的項目有144項,涉及民間文學、傳統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雜技與競技、民間美術、傳統技藝、民俗等門類。當這些宗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國家保護的項目之后,其“瀕危”的狀況是否得到了根本的改變呢?“中國
不管何種手工藝,從起源開始就與人類生活一直保持著密切的關系。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擁有鮮明的地域性特色,擁有的傳統手工技藝更是繁多,截至2013年12月,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總數已達37項,成為世界上入選“非遺”項目最多的國家。
2022年2月26日,在佛山南海的首屆”南海獅團誕“上,充滿街頭感的藍獅阿明率先亮相入列,就在同一刻,當天上線的《藍獅阿明》同名MV在微博的播放量也突破了百萬。至此,藍獅阿明正式出道。 從河南衛視小年夜晚會《新民樂國風夜》的首次亮相,這只南海藍獅已經吸
三灶鶴舞是廣東省珠海市三灶鎮獨有的一種僅在春節期間表演的傳統舞蹈,據傳是隨南宋王朝流落伶仃洋并在三灶島上定居的遺民,模仿島上棲息繁衍的白鶴而始創的,流傳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 民間素有白鶴象征長壽的說法。鶴舞也是三灶村民給60歲以上老人拜壽,為30歲以上村
歲月變遷,如今的我們置身于一個快節奏時代,不但“從前慢”的生活離我們漸行漸遠,而且諸多傳統工藝也正面臨著斷層甚至失傳的危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源遠流長的生命力正在于傳承與創新。那么,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瑰寶精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在現代化夾縫中開辟新徑,走出一條
原標題:“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有哪些? “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有哪些? 北京時間11月29日晚,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